03-5834682 [email protected]

課程

30
11 月
09:00 - 17:20

腹直肌分離的臨床評估與功能訓練策略

講師:

腹直肌分離的臨床評估與功能訓練策略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針對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及產後復健與核心訓練相關專業人員設計,內容涵蓋腹部肌群與骨盆底肌的解剖結構解析、腹直肌分離的形成原因與影響,並教授徒手檢查、張力與功能性評估等臨床評估技巧,協助學員精準判斷腹直肌分離程度;課程同時說明康復與訓練原則,從初期呼吸控制與基礎核心動作開始,逐步進階至負重與動態控制訓練,強化腹直肌與骨盆底肌功能,並透過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類型腹直肌分離的處理與訓練策略,讓學員能夠設計個別化核心功能訓練計畫,提升臨床辨識與治療成效,應用於產後及核心功能障礙族群的復健與指導中。   二、主辦單位:新竹縣物理治療師公會、新達文西物理治療所 三、時間:1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早上9:00- 下午5:20 四、地點:新達文西物理治療所(新竹縣竹東鎮竹中路19號) 五、課程表   課程主題 09:00~09:50腹部肌群與骨盆底肌解剖構造、腹直肌分離定義與影響 摘要內容 腹部肌群解剖(腹直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腹白線(Linea Alba)的張力與結構;腹內壓力(IAP)與核心穩定的關聯性,奠定日後功能性訓練的解剖基礎。介紹腹直肌分離(DRA)的臨床定義、分類方式及評估指標,說明其在孕期與產後女性與一般族群中的盛行率與臨床意義,建立學員對本課程核心議題的基本認識。 課程主題 10:00~10:50腹直肌分離生理變化與致病機轉 摘要內容 腹直肌分離的成因與誘發因素,探討懷孕、產後荷爾蒙改變、結締組織鬆弛、腹壓不當管理與錯誤動作習慣等因素如何導致腹直肌分離的發生與惡化,強調跨階段觀察的重要性。說明腹直肌分離對核心穩定、姿勢控制、呼吸機制、骨盆底功能與日常活動的影響,並探討其與腰背痛、脫垂、運動表現下降等症狀的關聯。 課程主題 11:00~11:50腹直肌分離臨床與功能評估 摘要內容 學習基本徒手評估方法,包括腹直肌寬度測量、張力感受、功能性觸診技巧,並介紹臨床常用指標與其在實務操作中的適用情境與限制。 課程主題 12:00~12:50腹直肌分離功能觀點與治療原則 摘要內容 討論為何腹直肌「分離距離大小」無法單獨代表功能性,介紹靜態結構與動態控制失衡之間的差異,強調功能性腹直肌分離的臨床意義與處理優先順序。說明治療DRA時需以整體核心穩定為導向,重視橫膈膜、腹橫肌、骨盆底肌與多裂肌的協同合作,建立動作控制、呼吸整合與腹壓管理能力。 課程主題 13:30~14:20初期訓練與臨床策略 摘要內容 介紹適用於初期DRA患者的訓練模式,包括呼吸控制練習、腹橫肌啟動技巧、背躺與四足跪姿下的穩定訓練,並強調逐步進展與安全原則。指導學員辨識常見補償性動作(如過度用力、閉氣等),透過觀察、動作引導與回饋技巧,協助個案建立正確的腹部控制策略。 課程主題 14:30~15:20進階訓練與應用延伸 摘要內容 發展站姿、負重、不穩定平面等動作,強化核心控制與動作整合能力,並引入小器材(彈力帶、啞鈴等)提升挑戰與複雜度。將核心控制與腹壓管理應用於日常活動如抱小孩、搬物、上下床等情境,並為運動族群設計進階整合訓練,以預防復發與強化表現。 課程主題 15:30~16:20特殊族群與臨床整合 摘要內容 探討不同族群(產後初期、脊椎側彎、男性、手術後等)在介入策略、訓練目標與臨床溝通上的差異與調整方向,提高個別化處置能力。說明如何與骨盆物理治療師、醫師、運動教練等多專業人員合作,並學習判斷個案何時需轉介、需再評估或適合進入運動訓練階段。 課程主題 16:30~17:20案例分析與實務整合 摘要內容 透過不同個案(初期、慢性、運動型)分析腹直肌分離處理思路,討論評估、介入、追蹤與教育策略,提升臨床邏輯與實際應用能力。安排學員進行小組實作練習與觀察討論,回顧課程核心概念與訓練技巧,並提供後續學習資源與進修方向,建立持續精進的動力。     六、講師介紹   陳怡同 物理治療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學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碩士在學   現職:動晰物理治療所 骨盆健康專科物理治療師 台東路瑪診所 ...

21
12 月
08:30 - 17:30

臨床物理治療-上肢超音波病理應用

講師:

臨床物理治療-上肢超音波病理應用 課程簡介 物理治療師需要使他們的評估過程更具準確性,並能使用評估結果來制定臨床決策,以在個案管理中實現最佳結果。此外,物理治療師也需及時更新臨床實務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根據患者的疾病或病情做出適當的物理治療決策和治療方案。本課程的目的是使治療師能夠將肌肉骨骼超音波與臨床實踐指引相結合,達到精準與實證物理治療相結合的目標。超音波影像是一種安全、準確、可靠的影像工具,物理治療師可以使用它來提高患者對物理治療服務的滿意度,並實現與醫生的可靠的基於影像的溝通。肌肉骨骼超音波最常用於評估軟組織損傷和檢測積液的存在。它也用於觀察軟骨和骨頭表面以及上方覆蓋的軟組織。本次上課部分會先分為肩部、肘部、腕部三個部分。將介紹超音波影像可以檢測到的肌肉骨骼系統病理變化,並示範相關的超音波技術。以肩關節為例,內容將包括肩袖肌撕裂(完全性/局部性)、鈣化性肌腱炎、肱二頭肌腱撕裂(完全性/局部性)、肱二頭肌損傷、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等。在肘關節及腕關節則包括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腕隧道症候群、腕部腱鞘炎等。並介紹肩部疾病、網球肘疾病、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實務指引。本課程的目的是了解基本超音波病理與患者症狀之間的相關性,並幫助物理治療師設計介入程序或做出物理治療決策。   二、主辦單位:新竹縣物理治療師公會、新達文西物理治療所 三、時間:114年12月21日(星期日)早上8:30 - 下午5:30 四、地點:新達文西物理治療所(新竹縣竹東鎮竹中路19號) 五、課程表     時間 課程內容 講師 8:00-8:30 報到 08:30-10:00 肩部超音波影像病理 王興國 介紹肩關節常見超音波病理發現,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病變、半脫位或脫位、旋轉肌袖撕裂傷、盂唇撕裂傷、肩峰鎖骨關節炎、滑囊炎等等。內容並包括都卜勒超音波在以上肩部常見損傷之應用,以及針對以上肩部疾患之臨床指引。 10:00-10:20 休息 10:20-12:00 超音波影像之操作與練習 王興國 逐一示範中常見的肩部超音波檢查、內容包括前肩、外側肩與後側肩等三個部位,其中前肩部分將包含; 肱二頭肌肉與肌腱、肩胛下肌腱、肩胛上肌肉與肌腱、腋窩囊厚度、胸大肌肉與肌腱、肩鎖關節、喙突肩峰韌帶與肩旋轉袖間隔等。 12:30-13:30 午餐休息 13:30-15:10 超音波影像於肩部之操作示範 王興國 介紹肘與腕部常見超音波病理發現,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肌腱退化性病變—如De Quervain 症候群、遠端交叉症候群、腱鞘炎、發炎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RA]、晶體相關性關節炎)、Guyon 通道。內容並包括都卜勒超音波在以上肘與腕部常見損傷之應用,以及針對以上腕與肘部疾患之臨床指引。 15:10-15:30 休息 15:30-17:10 超音波影像於肘與手部之操作練習 王興國 逐一示範中常見的肘與腕部超音波檢查。本次上課內容包括評估肱二頭肌遠端肌腱、肘部神經與血管、外側和內側上髁周圍肌肉、肌腱與韌帶(如尺側副韌帶),和三頭肌遠端肌腱的成像。而腕部部分則包含腕隧道、腕部周圍肌腱以及神經等等。 17:10-17:20 Q & ...

未找到活動!